Search

猶記得審稿的時候,編輯表示我下的標題是老派社論風格,似乎真是如此 ... (汗)

  • Share this:

猶記得審稿的時候,編輯表示我下的標題是老派社論風格,似乎真是如此 ... (汗)

.

雖寫了千言萬語,我的核心想法其實很單純:大眾化 → 商業化 → 列管,列管不必以國際高標準來看待,也就是政府要跟業者有契約關係而已。

我瞭解批評政府多了,一定會有人說「山友都是媽寶,自己出的問題不解決卻總是要賴在政府頭上」。但所謂的山友,其實就來自我們身邊啊!走入山林,對於大眾來說不過就是一個休閒活動的選項,而且多虧了登山產業降低門檻,比以往更加便利,不是嗎?

這種情況下,我們不能天真的寄望於自律;政府老早就知道問題所在,也不能總是將責任推回給人民。觀光客湧入山林,遊憩壓力大增造成環境劣化和體驗品質變差,這又是自律能解決的問題嗎?要民眾自發性不要前往網紅景點,大家來做「聰明的觀光客」?可行性又是如何?

所以我強調,增強自律要靠長期教育,但若是要取得遊憩和環保的平衡,實現永續使用精神,大眾化、觀光化催生的商業服務是可以立即開始管理的一環。

.

我耗費了大量時間研究國外的戶外遊憩管理體制,並與國內的情況互相比較,所以看得出來臺灣在這一塊上非常不足。

有人總是喜歡說臺灣要走自己的路,那我倒要提:我們的體制從一開始就是借鏡國外的產物。現在我們看到的各種問題,人家都經歷過了或是正在著手處理,解決方案匯集了無數國外官員、專家、學者跟民間人士的共同努力,要說這沒有參考的價值,簡直是反智的行為。別走冤枉路才是真的。

也許大家會轉罵觀光客,但這就像許願從此不要再有人把家庭垃圾塞進公共垃圾桶一樣,我們還是要回歸到文化面和制度面的討論。更進一步來說,觀光不是敵人,而是個轉機。

過去大概80 - 90年代的時候,要不是臺灣的淺山觀光開展而促成解禁,山友還要透過麻煩的手續才能進去哩!如今山域觀光配套不足,後遺症逐一浮現,正是一起督促政府實現永續性的好機會。

別的不說,我們總是要顧及下一代享受純淨山林的權益吧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進入社會數年之後,受「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影響,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。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,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,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。 奈何工作忙碌,難得空閒,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、人文與政策,但不久後就發覺臺灣人其實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資訊。於是呢,我創立了以「城市山人」為名的個人媒體,盼望自己能為心愛的山林略效棉薄之力。 我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山友和都會白領,但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讓環境變得更好。
居於城市的我愛爬山,也愛寫山,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,而是山與人的關係。
View all posts